這個國家
在民進黨執政後
自我解體
作者:本田善彥
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
顯示蔡英文的民進黨政權
不得民心,
選民懲罰蔡的力道
遠超出該黨自己能夠想像的強度。
普通百姓對既無能無為
又吃相極難看的所謂
「本土政權」失望,
淪落到親綠名嘴也公開嗆
「民進黨是垃圾」的地步。
百姓並不拒絕改革,
卻不能容忍假藉改革之名
搞得無法無天的蔡政權。
選舉大敗後,
包括蔡英文在內
整個民進黨一時嚇呆了,
他們的言行舉動
都顯示該黨所受到的
嚴重衝擊和慌亂。
實不相瞞,
今夏之前我都沒預料到
「韓流」會帶來今天的局面,
只是感受到南台灣百姓
厭惡蔡的程度
比外界所理解來得嚴重多了。
七月份,我在高雄一家
傳統挺綠餐廳用餐時,
目睹該店老闆在電視上
一看到蔡就用三字經痛罵一頓,
不耐煩地轉台,
就得知一般原本偏綠的小市民
已討厭到再也不想看到蔡的地步。
現在的蔡政權已處於
跟扁馬執政末期
頗為相似的處境,
蔡的一切言行都會立刻引起
主流民意的情緒反彈,
此趨勢會持續到
蔡政權的最後一刻,
無人能擋。
當時的我無法預測
叫做「韓流」的現象發生,
不過因略通民進黨的屬性和本質,
早已料到蔡英文口中的
「這個國家—中華民國」
此刻所面臨的艱難局面。
據我所知,
民進黨大概可分為兩大特性,
其一是進步開明的表相,
標榜民主進步,社會正義,
高舉人權法治。
該黨由反對國府威權統治起家,
自詡民主推手,
支持各種學運、
主張廢核廢死、認同同婚、
重視環保、捍衛勞工權利等,
外表類似為西歐
社會民主主義政黨;
另一個特性是以根深蒂固的
種族主義(racism)為核心的
極右集團真面目。
支持該黨的主要力量之一,
就是國府在台執政後
喪失既得利益的
沒落地主和其後裔,
這群人的無名怨憤(Ressentiment)
構成該黨的最深層,
他們僭稱自己為
「歷史的受難者
(「加害者」的定義隨機改變,
今天是國民黨,
哪一天換成日本也說不定。
但死不承認其實
他們也是加害的)」
來確保他們的正當性。
陳水扁政權時期,
以「歷史受難者」自居的態度
試圖壟斷權力和資源,
吃相極為難看,
還好那個時代尚未完全執政,
在恐怖平衡下還勉強能夠
維護最低程度的秩序。
反國民黨的目的和掌權的目標
剛好結合在一起,
民進黨的民主進步形象
會吸引嚮往理想的族群,
特別獲得自以為正義化身般
的文青們青睞。
這些文青式的理想主義
多少跟現實有脫節,
付諸現實必然會產生
摩擦和矛盾。
民進黨的種族主義矛頭
往往對著「中國」,
問題是,「中國」不限定於
對岸的中共政權,
同時也涵蓋了
中國大陸的人與事、
台灣的「這個國家」本身
以及國民黨和其支持者,
甚至包括了台灣傳統的
「中國性(傳統漢人文化等)」。
這樣的自我否定結構
自然導致自我虛無化思維,
走到最後當然免不了
引發自我解體危機,
這是必然邏輯。
這種畸形政治集團
當在野黨沒有問題,
但一旦全面執政,
一手掌握行政權和立法權,
擁有隨心所欲的政治條件後,
它的種族主義即表露無遺,
打擊異己的力道強到不行,
島內分崩離析的速度瞬間飆升。
此外,表層的理想主義和
核心的極右價值相互衝突,
過去吸引文青們的美好願景
變成噁心的偽善把戲,
赤裸裸的類法西斯
極右執政作風必定出狀況。
「這個國家」原本處於
國土分裂狀態,
強大的一方不放棄
對另一方主權的現實下,
甭管弱小的一方沉溺
什麼主觀夢想,
曲解歷史逃避現實,
都無法扭轉被吸收合併的危機,
這是宿命。
假如「這個國家」的
弱小一方內部崩盤,
陷入危機時,
對岸的「那個國家」
自然而然變成
隱形的另一個選擇,
這是包括日本在內的
非國土分裂狀態國家裏
不可能發生的現象。
當今的「這個國家」
陷入民主化以來空前
混亂分裂的狀態,
這是民進黨全面執政
的必然結局。
二零一六年國民黨大敗
確定失去政權不久後,
從事選務的老友感慨地說:
「其實,支持藍營的群眾還在,
但因國民黨喪失了中心思想,
看不到好的領導,
深怕這些群眾漂流到哪去。」
他的擔憂漸漸兌現,
「韓流」席捲全台前,
支持台北市長柯文哲的部分群眾
明顯是曾支持藍營的,
他們情感上不一定認同柯,
但柯有辦法對付民進黨,
比怯戰窩囊到極點的
國民黨政客可靠得多。
「兩岸一家親」的口號
也方便說服他們自己挺柯,
同時這些群眾還多少暗盼
對岸來制裁民進黨政權,
「這個國家」自我解體的速度
當然會加快。
「韓流」吸收了不少
原投藍營後離散的選民,
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高喊「翻轉台灣」的群眾裏,
看到的不只憤怒的百姓,
還有終於遇到衷心能支持對象的
原藍營支持者。
「這個國家」
自我解體的懸念依然存在,
但「韓流」也許給「這個國家」
喘口氣的機會,
若果真如此,
我認為「這個國家—中華民國」
自我解體的速度
一時便減緩了些。
http://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545277171982&docissue=2018-51&utm_source=Facebook_PicSee&fbclid=IwAR2bsYa91rKCnwfzOF8KEDVgrT-rEoJZ6y9mCVkNIUZRMwSnTVKNf2VEenU